中信建投指出,经济复苏进行时,银行重回基本面主逻辑。银行基本面的量、价、质三方面的景气度均较去年提升:价格端,息差企稳回升新趋势将是重要的行业催化剂,利好整体估值提升。规模端,信贷需求从大到小逐步传导,下半年企业贷款需求高景气延续的同时,看好零售、小微贷款的需求复苏。资产质量方面,优质房地产融资风险缓解;零售贷款质量将在居民还款能力提升下长期向好,银行资产质量下行风险封住。银行板块配置上,建议大小兼备、聚焦头部。
以下是全文:
中信建投 | 银行业2023年中期投资策略报告: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
经济复苏进行时,银行重回基本面主逻辑。银行基本面的量、价、质三方面的景气度均较去年提升:价格端,息差企稳回升新趋势将是重要的行业催化剂,利好整体估值提升。规模端,信贷需求从大到小逐步传导,下半年企业贷款需求高景气延续的同时,看好零售、小微贷款的需求复苏。资产质量方面,优质房地产融资风险缓解;零售贷款质量将在居民还款能力提升下长期向好,银行资产质量下行风险封住。银行板块配置上,建议大小兼备、聚焦头部。
正文
一
经济复苏主线下,信贷需求从大到小逐步传导
1.1 政策端全面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发展,经济复苏主线明确
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消散,政策端开始全力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发展,2023年经济复苏成为绝对主线。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23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在近期的国务院会议中再次强调“当前经济恢复正处于关键期,适时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巩固拓展向好势头,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 稳经济政策的不断出台将持续统一市场对经济改善向好的预期,2023年经济复苏趋势十分明确。
为响应国家号召,推动经济加快恢复发展,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区域性稳经济的金融类政策,总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环比付息,为小微企业政府性融资担保贷款贴息贴费;二是对设备更新改造贷款给予2.5%贴息,期限2年,除四川外,其他省份均未对贷款利率上限做限制;三是对普惠小微贷款按余额增量给予2%的激励资金。在各地推动经济复苏政策的刺激下,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将逐步回暖,银行信贷投放景气度将长期旺盛。
在一系列推动经济复苏的政策利好下,2023年一季度经济活力已出现明显改善,1Q23 GDP同比增长4.5%,较2022年低点显著提高。官方PMI指数和财新中国PMI指数在2023年3月均回到荣枯线上,分别达51.9、50。PMI指数处于较高景气水平,宏观经济进一步回升,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展望后续,2023年GDP增速目标为5%,预计未来季度经济复苏步伐逐步加快,实体经济复苏与居民收入水平回暖共振,有效信贷需求将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推动银行信贷投放延续高增态势。
1.2 社融持续超预期,总量强结构优
一季度社融增量实现“开门红”,经济复苏预期持续兑现,预计全年增量将高于去年。今年一季度社融累计新增14.52万亿,同比多增2.47万亿,3月末存量社融同比增长10%,同比增速持续提高。一季度在大基建、制造业等稳增长抓手推动下,社融增量相较于去年四季度明显改善,整体趋势向好。展望后续,预计信贷需求在经济复苏步伐加快的背景下将持续回暖,在今年一季度良好开局的支撑下社融全年增量有望高于去年。
一季度信贷增量主要由企业中长期贷款驱动,零售贷款同比小幅改善。从信贷增量来看,1Q23贷款增量达10.7亿元,同比多增2.36亿元,创下历史同期新高。1-3月分别同比多增0.73、0.91、0.72亿元,贷款需求复苏的迹象十分明显。从增量结构上看,一季度大基建项目、核心产业链大型制造业企业率先复苏,年初信贷投放的主要方向为基建类项目,1Q23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6.68万亿元,占人民币贷款增量的62.4%,同比多增2.73亿元。一季度企业短期贷款同比多增0.94万亿元,其中3月企业短贷同比多增0.27万亿元,企业短贷增长规模的持续提高证明了经济活力正在不断恢复。零售贷款方面,一季度零售短贷同比多增0.57万亿元,其中3月零售短贷同比多增0.22万亿,较1-2月环比明显改善,预计在疫情影响消散后,居民消费场景和消费意愿已出现边际改善趋势。一季度零售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0.13万亿元,主要是受按揭贷款需求不足、部分按揭贷款提前还款现象明显等因素影响,但3月新增零售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0.26亿元,已出现回暖趋势,地产销售端的点状复苏、边际改善是3月居民中长期贷款改善的主要原因。
从上市银行贷款投放来看,一季度贷款增量基本为对公贷款提供,票据贴现规模压降,信贷结构优化。1Q23上市银行对公贷款、零售贷款、票据贴现增量分别占102.7%、13.3%及-16.0%。疫情影响消散后,实体经济复苏较快,企业信贷需求明显更加旺盛,因此一季度银行业贷款投向基本以对公贷款为主。同时低收益的票据贴现规模压降,信贷结构上有所优化。分板块来看,除股份行外,国有行、城商行、农商行对公贷款增量占比均超过100%,其中城商行占比高达127%。零售贷款方面,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零售贷款增量占比分别为18.2%、14.9%、14.2%、13.3%。全国性银行增量占比相对更高,但城商行一季度零售贷款投放较去年同期表现较好,增量贡献由负转正。
1.3 信贷需求改善节奏从实体经济到居民端、由大到小逐步传导
经济复苏主线下,信贷需求改善节奏将沿着基建、大中型实体企业、小微企业、居民按揭消费由大到小逐步传导,下半年企业贷款需求高景气延续的同时,看好零售、小微贷款的需求复苏。从一季度信贷投放情况来看,基建大项目以及处于产业链中心的大中型企业已经进入复苏节奏,产能利用率逐步回到疫情前水平推动信贷需求恢复。另一方面,作为市场主体的中小微企业经营情况也已迈入正规,信贷需求改善节奏稳步推进。信贷需求由大到小传导进程已近半,预计当前核心企业的复苏已传导至广大小微企业,充分激发其产能利用率和信贷需求,下半年小微企业信贷需求有望显著改善。零售贷款方面,一季度疫情影响消散、消费场景改善带动零售贷款小幅弱修复,但居民收入水平仍未明显好转,今年下半年能否出现按揭和消费信贷的复苏核心关键仍在于居民就业与收入数据的改善。
1.3.1 实体经济率先复苏,企业信贷需求向上趋势明显
2023年上半年基建与大中型实体企业率先复苏,支撑信贷需求回暖。随着经济复苏政策的持续落地,基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产业的增量扩产需求十分旺盛,截至一季度末,基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分别达10.8%、7%及16%,高于全行业同比增速5.7、1.9、10.9pct。从央行统计的贷款需求指数来看,1Q23制造业、基建贷款需求较4Q22低点分别环比提高11.7、10.4,实体经济信贷需求的向上趋势十分明显。对公房地产方面,房地产领域投资规模虽仍处于负增长区间,但下行趋势有所缓解。随着地产政策“三箭齐发”,政策端促进优质房地产主体融资意图明显,对公房地产信贷需求自4Q22开始便出现明显好转,1Q23信贷需求指数环比继续大幅提升11.6,预计后续随着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的持续优化,对公房地产信贷投放有望出现边际改善。
展望后续,企业信贷需求从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微的传导趋势十分明确。从央行统计的企业信贷需求指数来看,1Q23各类型企业信贷需求均较2022年有明显改善,其中处于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的大、中型企业需求修复靠前,一季度信贷需求指数分别较4Q22大幅提高10.3、11.8至64.9、68.2,信贷需求指数已位于2019年以来的高点,信贷需求复苏趋势十分明显。小微企业受四季度疫情反复的影响,信贷需求有所下滑,但随着实体经济在政策端推动下加快复苏,上下游末端毛细血管的小微企业需求被产业链带动趋势明显。一季度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指数较4Q22大幅提高14,证明小微企业在经济复苏进程中对增量扩产,提高产能利用率的需求更大,信贷需求更为旺盛和迫切,预计未来小微企业贷款需求将逐月递增。从一季度情况来看,普惠小微企业新增贷款规模达2.4万亿元,较4Q22环比提高1.7万亿元,同比提高0.8万亿元,信贷需求由产业链核心企业向小微企业逐级渗透的趋势明朗,信贷需求改善正带动小微企业信贷投放规模扩张。
随着信贷需求由大到小传导,对公贷款投放的高景气度将长期保持。经济复苏主线下,后续几个季度实体企业信贷需求从产业链核心企业向中小微企业由大到小传递加快,经济复苏预期的逐步兑现将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企业增量扩产,有效信贷需求将逐步回暖,对公贷款投放的高景气度将长期保持。从央行统计的企业家宏观经济热度指数来看,1Q23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的预期已较去年低点明显改善,1Q23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3.96%,较4Q22仅小幅下降1bp,降幅继续收窄。新发企业贷款利率进一步企稳再次印证了企业信贷需求的明显改善。
1.3.2 零售信贷需求弱修复,期待后续居民收入水平改善推动消费需求回暖
零售贷款方面,目前按揭及消费贷需求仍较为疲弱,后续期待居民就业与收入水平的整体改善。从一季度社融与银行信贷投放结构上看,零售信贷需求仅小幅弱修复,一季度上市银行贷款投放增量结构中零售贷款增量占比仅15%左右,其中消费类贷款受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意愿的影响投放明显受阻,按揭贷款在房地产风波和年初提前还款的双重冲击下规模有所下降。
按揭和消费信贷的复苏核心关键在于居民就业与收入数据的改善。随着经济复苏步伐加快,目前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上均出现边际向好的趋势,叠加近期政治局会议中明确提出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后续零售贷款需求的复苏值得期待。一方面,截至2023年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5.8%,增速较2月仍提高2.3pct,较2022年下半年疫情影响下的负增长趋势有明显回暖迹象,疫情对居民消费场景和消费意愿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渐消散。另一方面,居民端失业率水平开始下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同比增速下降趋势开始企稳回升,预计随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一系列政策逐步落地,居民消费能力有望持续回暖,下半年零售信贷的复苏趋势值得期待。
1.4 优质区域信贷需求持续旺盛
经济复苏主线下,有效信贷需求回暖有利于银行业整体信贷投放,但优质区域性银行的信贷需求明显更为旺盛。2023年开年来,全国各地大力推动经济复苏,其中江浙、四川等经济发展较快的优质区域复苏较快,有效信贷需求的回暖更为明显,优质区域性银行信贷投放的高景气度长期可持续。从一季度情况上来,江苏、浙江的GDP在高基数的基础上增速仍持续跑赢全国,分别高于全国GDP增速0.2、0.4pct,贷款规模同比增长15.7%、15.1%,高于全国人民币贷款增速3.8、3.2pct。四川地区一季度经济增速略慢于全国水平,但2023年设定的GDP增速目标达6%,在全国各地区中排名前列,预计后续季度将加快推动经济复苏进程。即使在经济复苏进度尚未提速情况下,四川贷款规模同比增速仍达15.8%,甚至高于江浙地区,在全国各省中稳居第一梯队。如果后续经济复苏进程进一步加快,四川地区信贷需求将保持长期旺盛。
区位持续旺盛的信贷需求有力支撑了江浙、四川地区优质城农商行贷款投放的高景气度。1Q23信贷增速超过18%的银行为成都29.6%、瑞丰21.8%、杭州19%、常熟18.1%和宁波18.0%,均位于江浙、四川优质区域。展望后续,在经济企稳复苏的基础之上,优质区域性银行在对公端凭借良好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和牢固的客户基础、以大基建和当地优质企业为主的信贷结构,叠加零售端“人熟地熟”的客群与业务优势,其信贷需求和投放力度将进一步提高。
二
息差见底,新发贷款定价下行压力期或已结束
2.1 多重因素影响下,息差触底
在部分存量贷款重定价、信贷有效需求未完全恢复、存款成本上行等多重负面压力下,上市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收窄。1Q23上市银行净息差(测算值)季度环比下降7bps至1.85%。其中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净息差分别为1.74%、1.90%、1.81%、2.02%。个股来看,部分银行在资负结构优化、贷款利率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已经率先实现息差的企稳回升。其中常熟银行较4Q22环比提高23bps,息差表现大幅领先同业。
一季度,在银行业资产定价激烈竞争的背景下,1Q23生息资产收益率(测算值)季度环比下降7bps至3.50%,其中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资产收益率分别环比下降4bps、11bps、10bps、11bps,国有行生息资产率下降幅度较小,除新保险准则导致资产计量规则变动外,也在于对资产结构的主动优化。
负债成本方面,1Q23计息负债成本率(测算值)季度环比小幅上升2bps至2.03%,主要是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续导致的存款成本上行压力仍存。其中国有行、股份行和农商行分别环比提高3bps、1bp、4bps至1.92%、2.22%、2.14%,而城商行负债成本略有下行,较4Q22环比下降2bps至2.30%,主要是部分银行通过压降部分同业、应付债券等高成本负债,结构改善对冲存款成本上行压力。
我们认为,目前银行业净息差水平已触底,伴随着一季度按揭贷款重定价一次性影响的逐步消散,银行业资产定价竞争压力的趋缓,息差有望进入全行业逐步企稳、部分高弹性银行率先回升的新趋势。
2.2 新发贷款定价政策端下行压力缓解
疫情三年,为托底实体经济,监管多次出台金融减费让利的政策逆周期调节,这是非常规时期为稳定经济大盘的非常规手段。2020年以来,LPR多次调降,引导贷款利率下行,截至2022年末,新发贷款平均利率已较2020年初下降94bps至4.14%,商业银行净息差已下降至1.91%的绝对低位。
预计新增贷款利率持续下行的压力期或将结束。2022年底随着疫情阴霾逐渐褪去,经济有条不紊地逐步复苏,三年疫情期间的阶段性逆周期调控政策在发挥了巨大作用后,正稳步退出,银行业经营思路逐渐回归常态。近期国常会未提及“让利实体经济”,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未提及国有大行普惠小微贷款的量价目标,央行降准公告未提及“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央行货币政策例会表述中改“推动综合融资成本降低”为“稳中有降”,央行表态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的工具要及时退出。
2023年3月,央行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目前我们货币政策的一些主要变量的水平是比较合适的,实际利率的水平也是比较合适的”;“对一些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的工具,要及时退出,当然退出的时候也要注重‘缓退坡’,不要急转弯”。目前LPR已连续9个月按兵不动。
货币政策例会表述中改“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为“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复盘过往的相关表述,上一次由“降低”到“稳中有降”的转变出现在2020年四季度。
展望后续,随着疫情阴霾褪去、实体经济稳步复苏,国务院、央行等各方近期未有提及“银行让利”、“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等表述。随着信贷需求的回暖,新发贷款利率的下行趋势将缓解。我们预计,贷款利率持续下行的压力期或将结束,三年疫情期间的阶段性逆周期调控政策在发挥了巨大作用后,正稳步退出,银行业经营思路逐渐回归常态。
2.3 存款成本有效管控,息差企稳确定性强
在2022年9月四大行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后,今年四月部分中小银行也进行了存款利率的回调。主要是当前存款定期化趋势下,高息揽储将加重银行业息差下行压力,不利于持续稳健的经营。中小银行存款利率的跟进下调也将利好与其业务重叠的部分上市银行管控负债成本。
与此同时,上市银行负债成本管控效果显著,一季度整体上市银行计息负债成本率环比增幅明显缩窄,由4Q22的5bps下降3bps至2bps。其中,国有行、城商行增幅下调明显,分别下降4bps、3bps至3bps、-1bps,股份行、农商行分别提升1bp、12bps至1bp、4bps。负债成本增幅的明显回落将有力支撑净息差维持稳定区间,净息差企稳趋势确定性强。
展望2023年,在经济大环境持续向好的背景下,企业、个人客户投资消费需求抬头,促进资金活化程度提高,存款定期化趋势有望阶段性缓解,叠加存款挂牌利率下调红利进一步释放,预计上市银行负债端成本仍将保持边际平稳,为净息差后续的企稳注入动能。
三
资产质量下行风险封住,对估值压制当逐步缓解
3.1 房地产政策托底意图明显,风险高峰期已过
房地产政策端托底意图明显,房地产危机实质性化解。2022年8月以来房企融资支持政策密集出台,信贷、债券和股权融资三箭齐发:随着股权融资的第三支箭正式落地,三箭齐发将有力推动解决房企资金问题,化解房地产市场系统性风险,促进房市平稳健康发展。2022年12月,共16家银行与房企签署战略协议,涉及房企已达57家,意向性授信额度累计超2.7万亿元。政策端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通过融资手段改善资产负债表,托底意图十分明显。2023年开年以来,政策端在央行金融市场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央政治局会议等多项重要会议中再次强调,落实金融16条,积极做好保交楼金融服务,加大住房租赁金融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预计房地产托底政策将持续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质量,地产风险的高峰期已过。
上市银行房地产敞口压降,不良率见顶。受2022年下半年房地产风波影响,上市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大幅暴露。从披露不良率细项的上市银行数据看,2022年上市银行对公贷款不良率达4.07%,环比1H22上升83bps,其中国有行、股份行、农商行不良率分别上升118bps、52bps、104bps至5.15%、2.91%、2.39%。预计在地产托底政策持续落地情况下,对公房地产不良已见顶,2023年随着存量不良包袱的逐步出清,上市银行资产质量将持续改善。
不良上升的同时各银行也在积极压降房地产敞口,2022年上市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占总贷款比例为5.58%,较1H22下降0.09pct。其中国有行、股份行、农商行对公房地产贷款占比分别下降0.03、0.27、0.38pct,而城商行占比小幅回升0.1pct。主要是部分股份行和城商行抓住房地产政策转型时机,加大了部分优质房地产企业的贷款投放,也间接印证了房地产风险质量确有好转。从披露房地产具体敞口数据的股份行来看,多数股份行的承担信用风险业务余额较2021年均大幅下降,其中招行、平安表内房地产风险敞口分别同比下降9.4%、5.1%。对公房地产贷款和房地产业务非标资产均有不同程度压降。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上升见顶,趋势与银行业整体保持一致。
房地产行业托底政策的出台使市场对银行业地产风险敞口的担忧逐步缓解,叠加当前房市在投资、销售两端呈现出的向好趋势,房地产风险对银行估值的压制逐步缓解。展望后续,在政策端托底情况下,地产行业供需两端均出现回暖趋势。房屋竣工面积累计同比已重回正增长区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趋势明显收窄,3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累计成交面积同比增长43.6%,一线、三线城市回暖较为明显,分别同比增加63%和53.3%。随着经济复苏情况逐步向好,居民收入水平有望改善,楼市价格也将逐步企稳。地产销售端的边际改善有望持续推动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持续优化,对公房地产贷款资产质量将明显改善,四季度后,房地产风险对银行板块估值的压制已逐步缓解。
3.2 地方城投平台风险分化严重
2022年末,部分地方城投平台出现违约现象,导致市场对银行业城投风险敞口出现担忧,压低了银行板块整体估值。通过整理了3381家城投公司的金融机构授信情况,可以发现银行城投业务存在较大分化,国有行、零售股份行及头部城商行的城投业务最优,潜在风险敞口不大。
从上市银行已使用授信额度占总资产比重看,国有行城投资产占比低,高风险城投资产占比更低,相对其庞大的体量而言,不可过度高估城投风险冲击。股份行城投资产占比最高,但敞口占比分化显著,招行、平安等零售型银行城投资产占比明显较低。城商行城投资产占比较高,但城投风险分化明显,杭州、成都、南京等优质城商行城投资产占比虽高,但大多为低风险城投平台,其他中西部城商行不仅城投敞口大,高风险城投敞口也很大。农商行城投资产占比最低,主要由于上市样本集中在江浙沪及广东,普遍以服务当地实体小微为主。
从上市银行本身城投业务质量来看,通过选择上市银行城投客户所在地区的地域利差加权平均值与城投客户中省内排名前30%的授信占比两项指标,按银行城投区域质量与是否信用下沉两个维度划分,对上市银行城投业务质量进行评价。其中第一象限为区域质量好且未信用下沉的银行,城投业务质量最好。不难看出,所有国有行均处于最优的第一象限,股份行中招行、平安更优,城商行中成都、宁波、杭州等优质银行城投业务同样优异。
总体而言,国有行城投业务质量最好、敞口最小,当前极低估值体现的过度悲观预期需要修正。股份行、城商行是城投大户,但分化严重,头部银行优势显著,风险评判万不可一刀切:零售型股份行(招行、平安)城投业务质量优、敞口小;优质城商行虽然城投敞口大,但区域好、不下沉,高风险业务占比极低,亦不应对其城投业务过度悲观。
3.3 零售不良如期暴露,还款能力提升下趋势向好
2022年下半年,受疫情冲击影响,零售信贷客户还款能力有所下滑,不良率逐步走高。上市银行2022年零售不良率环比1H22提升5bps至0.84%。其中,国有行、股份行、农商行零售贷款不良率分别提升7bps、2bps、4bps至0.69%、1.22%、1.0%,城商行零售不良率小幅下行4bps至0.88%。
按揭贷款、信用卡是2022年零售不良上行的主要原因。上市银行2022年按揭贷款、信用卡不良率分别环比1H22提升9bps、4bps至0.44%、2.03%。其中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按揭贷款不良率分别环比1H22i生10bps、4bps、1bp、6bps至0.44%、0.43%、0.33%、0.70%;信用卡不良率方面,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分别环比1H22提升24bps、16vps、3bps至2.41%、1.66%、0.60%,国有行下降16bps至1.66%。个人消费经营贷款不良率则维持相对稳定的区间,上市银行不良率环比较上年中下降6bps至1.18%,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分别下降2bps、7bps、25bps、4bps至1.22%、1.14%、1.09%、1.26%。受政策端对小微贷款支持影响,个人经营贷款不良率较1H22环比压降,资产质量维持稳定。
开年以来,平安、交行零售不良率整体处于上升状态。从交行、招行、平安三家披露相关资产质量信息的银行来看,1Q23零售贷款不良率分别环比变动6bps、-1bp、9bps,除招行外,其他两家零售贷款不良率均环比上行。从各家银行零售贷款中的不同品类进行分析,平安银行按揭贷款不良率在房市企稳的基础上环比下行5bps至0.32%,新一贷、汽车金融、信用卡及其他贷款不良率分别环比提升32bps、27bps、13bps、29bps至1.60%、1,53%、2.81%、1.58%;交行按揭贷款不良率1Q23季度环比上行3bps至0.47%,依然维持绝对地位,信用卡与其他贷款不良率则上升26bps、38bps至2.21%、2.04%,个人经营贷款不良率环比进一步下降9bps至0.63%;招行零售细分贷款不良率、关注率环比多数下行,不良率方面,招行1Q23小微、按揭、信用卡、消费贷分别变动-2bps、1bp、-1bp、-11bps至0.62%、0.36%、1.76%、0.97%;招行1Q23关注率分别环比变动-6bps、2bps、-25bps、-8bps至0.34%、0.77%、3.16%、0.35%;1Q23逾期率分别环比下降7bps、5bps、44bps、17bps至0.66%、0.45%、3.11%、1.09%,招行零售资产质量及前瞻风险指标明显向好。
展望2023年,伴随着银行不断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经济复苏下居民消费需求及还款能力的持续改善、房市的逐步回暖,预计今年银行零售贷款资产质量后续将在一季度的基础上企稳,不良率及前瞻指标维持稳定区间,并支撑银行整体资产质量进一步夯实,为银行后续的利润释放提供保障。
四
投资建议:经济复苏进行时,银行重回基本面主逻辑
中国银行业整体息差已经见底,息差企稳回升的新趋势将是重要的行业催化剂,利好整体估值提升:随着疫情阴霾褪去、实体经济稳步复苏,国务院、央行等各方近期未有提及“银行让利”、“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等表述。同时经济复苏主线下,有效信贷需求的修复已逐渐明朗,新发贷款利率下行趋势放缓。我们预计,今年一季度重定价的一次性影响之后,息差将进入全行业逐步企稳、部分高弹性银行率先回升的新趋势,这个拐点是重要的行业催化剂。
推动经济复苏决心坚定,预期正在逐步修正,银行股投资重回基本面主逻辑:年初以来,市场对于经济复苏争议巨大,银行标的选择非常散乱,并未跟随实际基本面趋势,宁愿短期博弈极低估值、没有对手盘、但明显存在基本面瑕疵的标的,也不愿意、甚至不敢持有估值稍高、但基本面更强更确定的标的,只敢博弈小反弹,不敢拥抱长期优胜者,宏观弱预期下继续的风险偏好体现的淋漓尽致。目前,政策端全力助推经济复苏的决心加强,将有利于统一市场思想,消除质疑和焦虑,在更加明确的宏观经济大方向下,市场对银行的关注点将重回基本面这一主逻辑,预计营收强劲、资产质量优秀的银行股将重新引领板块。年初以来,基本面强劲的优秀银行股反而明显跑输行业,估值已经处于相对低位,配置性价比突出。
银行基本面的量、价、质三方面的景气度均较去年提升:价格端,新发贷款利率开始探底,进一步降息可能性弱化,预计1Q23按揭一次性影响后息差将开始企稳回升。规模端,信贷需求快速恢复,沿着基建、大中型实体企业、小微企业、居民按揭消费由大到小逐步传导,下半年企业贷款需求高景气延续的同时,看好零售、小微贷款的需求复苏。资产质量方面,优质房地产主体融资环境明显改善,头部主体融资风险缓解;城投平台业务存在分化,但国有行、零售股份行、优质城农商行风险敞口均不大;零售贷款质量将在居民还款能力提升下趋势长期向好,银行资产质量下行风险封住。
重申看好银行板块,经济复苏进行时,银行重回基本面主逻辑。银行板块配置上,建议大小兼备、聚焦头部。
风险提示:
1)监管持续指导银行让利实体经济导致息差进一步大幅收窄。
2)如果宏观经济大幅下滑,企业偿债能力削弱,资信水平较差的部分企业可能存在违约风险,从而引发银行不良暴露风险和资产质量大幅下降。
3)疫情可能存在反复,影响对公端企业经营和零售端客户消费,从而对信贷需求产生较大不利影响,资产规模扩张受限。
4)宽信用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经济维持较高发展增速的动能减弱,从而对银行信贷投放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5)零售转型效果不及预期,权益市场出现大规模波动影响银行财富管理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