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央行网站刊发《推动债务结构优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文。该文章收录在“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专栏中,是央行近期刊发的第三篇系列文章,此前两篇分别是《践行政治性、人民性,提升专业性,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创新和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以下统称央行文章)。
三篇文章的作者分别为央行调查统计司、金融委办公室秘书局、央行货币政策司。据记者梳理,三篇文章释放以下政策信号:
1、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持底线思维,“地毯式”排查金融风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三大攻坚战,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此前《金融稳定报告(2019)》披露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时间表显示,2020年是攻坚战收官之年,力争从基本完成风险治标逐步向治本过渡,完成攻坚战的既定任务。金融风险攻坚战收官之后,未来如何推进相关工作将是焦点。
“金融是经营管理风险的行业,自带风险基因,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永远在路上。”央行文章表示。
央行文章指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区域、行业、企业风险向金融体系传递。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持底线思维,“地毯式”排查金融风险,加强重点风险监测,不断完善应对预案,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支持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有序处置重点领域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严密防范外部风险冲击,维护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2、建立中央银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实现资产负债表的健康可持续
央行文章表示,建立中央银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实现资产负债表的健康可持续,确保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和金融稳定的实现。
央行行长易纲2020年12月发表的《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一文对此有解释,即:中央银行要实现币值稳定目标,需要以市场化方式对银行体系货币创造行为进行调控,前提是中央银行能够保持资产负债表的健康可持续,为此必须实行独立的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防止财政赤字货币化,在财政和中央银行两个“钱袋子”之间建起“防火墙”,同时要防止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承担企业信用风险,最终影响人民币信用。
近年来,市场上流传着财政赤字货币化等建议,央行的相关表态意味着财政赤字货币化不在央行的选项之内。
3、2018年以来央行13降准,释放长期资金10.8万亿
央行文章披露,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共1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资金10.8万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拉长时间、跨越周期保持M2和社融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而不是每个年度甚至季度都要匹配。2018年-2021年,我国M2平均增速为9%,与同期名义GDP平均增速8.3%大致相当,既保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又避免大水漫灌,宏观杠杆率也基本稳定。
据记者统计,2018年央行4次降准释放资金3.65万亿元,2019年3次降准释放资金2.7万亿元,2020年3次降准释放资金1.75万亿元,2021年2次降准释放资金2.2万亿元,2022年1次降准释放资金5300亿元。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金融机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8.1%,较2018年初降低6.8个百分点。其中大型机构、中型机构、小型机构分别为9.75%、7.75%、5%。
4、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总体稳定,没有持续单边升值或贬值
近期人民币汇率“破7”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央行文章指出,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由市场决定,保持弹性,发挥了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较好地促进了内外部均衡。
“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总体稳定,没有持续单边升值或贬值。2022年8月末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101.62,较2018年初升值7.1%,与中国经济几年来在全球的较好表现也是匹配的。”央行文章称。
5、大部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完成目标后将及时退出
央行文章表示,近年来,我们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聚焦服务普惠金融、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2022年6月末,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5.4万亿元,约占基础货币总量的六分之一,处在合理水平。
“除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之外,大部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阶段性工具,完成目标后将及时退出,实现有进有退。”央行文章称。
据记者梳理,“退”的方面,如2020年央行先后推出3000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复工复产再贷款,以及面向中小银行的1万亿元支持小微企业的再贷款,1.8万亿额度自然到期后就退出。
时任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郭凯2020年7月在央行发布会上解释过,这些措施都是针对疫情的特殊情况和不同的特点设计的,本身就是一个临时性的政策措施,它们是针对不同时点需要来设定的。当政策设定的情形不再适用的时候就自动退出了。比如说3000亿元的疫情再贷款已经完成它的使命了,现在医疗产品的生产产能已经很大了,物资保障非常充裕,所以3000亿元再贷款完成使命,已经退出了。
再如PSL。PSL于2014年创设后,通过政策性银行定向支持棚改,规模迅速增长、于2019年10月达到3.6万亿的峰值,但目前已回落至2.5万亿,主要原因是大规模的棚改已经减少且棚改项目主要通过专项债融资。
显然,今年是“进”的阶段,央行创设了多类再贷款,近期新设了技改再贷款。9月13日召开的国常会决定,对制造业、服务业、社会服务领域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在第四季度更新改造设备,支持全国性商业银行以不高于3.2%的利率积极投放中长期贷款。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100%对商业银行予以专项再贷款支持。专项再贷款额度2000亿元以上,尽量满足实际需求,期限1年、可展期两次。同时落实已定政策,中央财政为贷款主体贴息2.5%,今年第四季度内更新改造设备的贷款主体实际贷款成本不高于0.7%。
6、政府部门、居民部门债务占比上升,企业债务占比下降
央行文章指出,近年来债务总量增长适度,有力推动国民经济稳健发展。2018至2021年,我国非金融部门总债务年均增长10.4%,比2013至2017年年均增速低4.1个百分点,与同期名义经济年均增速(8.3%)基本匹配。
分部门来看,政府部门、居民部门债务占比上升,企业债务占比下降。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6月末企业部门债务余额188.2万亿元,占总债务的56.8%,比2017年末低6.3个百分点。
“在化解企业部门潜在债务风险的同时,金融体系通过银行表内贷款及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保持了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稳固,优化了企业部门的融资结构。2022年6月末,企业部门银行贷款、债券合计占企业部门总债务的88.0%,处于历史新高值,占比较2017年末高12.6个百分点。”央行文章称。
7、表外债务收缩
央行文章称,2018年资管新规实施,表外债务风险持续收敛。2022年6月末,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汇票余额分别是2017年末的77.7%、46.9%和63.7%,明显收缩,存量债务风险得到有序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