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研报表示,7月信贷需求未见改善,但得益于政府债发行节奏逐步回归常态,低基数效应下社融同比实现多增。企业端票据冲量现象明显,零售贷款出现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金融持续“挤水分”,但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信贷需求的回升还需等待后续政策的进一步发力。预计今年全年信贷增量将低于去年水平,信贷投放将进入“淡总量,优结构”的新常态。
全文如下中信建投:2024年7月金融数据点评
7月信贷需求未见改善,但得益于政府债发行节奏逐步回归常态,低基数效应下社融同比实现多增。企业端票据冲量现象明显,零售贷款出现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金融持续“挤水分”,但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信贷需求的回升还需等待后续政策的进一步发力。预计今年全年信贷增量将低于去年水平,信贷投放将进入“淡总量,优结构”的新常态。
8月13日,央行发布2024年7月金融数据。其中, 7月社融新增0.77万亿,同比多增0.23万亿,存量社融增速8.2%,环比上升0.1pct。人民币贷款新增0.26万亿,同比少增0.09万亿。M1增速-6.6%,环比下降1.6pct;M2增速6.3%,环比上升0.1pct。
1. 传统信贷小月,“低基数”效应下社融小幅多增。7月社融新增7708亿元,同比多增2342亿元。存量社融增速8.2%,环比6月小幅上升0.1pct。7月作为传统的信贷小月,信贷需求表现相对乏力,但得益于地方政府发债节奏逐步回归常态,以及去年同期的极低基数,7月社融同比实现小幅多增。
7月信贷需求乏力,还需等待后续政策刺激拉动增长:7月社融口径人民币贷款减少767亿元,同比少增1131亿元。7月信贷需求的负增一方面是由于金融“挤水分”工作的延续,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当前有效信贷需求,尤其是居民信贷需求仍然偏弱,信贷需求的回升还需等待后续政策的进一步发力。今年以来,监管已多次强调,金融机构需淡化“规模情结”,在投放上“要注重定增信贷均衡投放,平滑信贷增量”,预计今年信贷投放的重心将逐步实现“由量向质”的转变,全年信贷增量预计将略低于去年水平,全年信贷节奏将逐步趋于“4222”的合理均衡投放,信贷投放将进入“淡总量,优结构”的新常态。
部分省份化债工作趋于尾声,政府债发行节奏回归常态:(1)伴随着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大幅缓解后发债节奏的回归常态,以及万亿国债发行计划的稳步推进,7月政府债延续了5-6月的增长趋势,7月政府债新增6911亿元,同比多增2802亿元。5至7月政府债已累计新增2.76万亿,发行力度明显回升,发债节奏正逐步回归常态。其中7月地方债新增4054亿元,同比多增1107亿元;新增专项债3433亿元,同比多增976亿元。展望未来,伴随着部分省份化债工作步入尾声,万亿超长期国债发行额度安排提上日程,预计下半年政府债的发行力度将较上半年有所改善,为社融增长注入动能。(2)7月表外融资减少755亿元,同比少减970亿元,其中委托贷款增加346亿元,同比多增8亿元,信托贷款减少26亿元,同比少增256亿元,未贴现汇票减少1075亿元,同比少减888亿元。(3)直接融资增量2259亿元,同比多增183亿元,其中企业债新增2028亿元,同比多增738亿元,是直接融资的主要增量,股票融资新增231亿元。同比少增555亿元,对直接融资增量产生一定拖累。
2. 信贷小月需求偏弱,仍待政策刺激向上拉动。7月信贷新增2600亿元,同比少增859亿元,其中,零售贷款减少2056亿元,同比多减49亿元;企业贷款新增1386亿元,同比少增1138亿元。7月信贷较低的增量一方面是由于6月投放的挤压效应,但另一方面还是由于当前实体信贷需求偏弱,还需政策发力,刺激增长。
对公需求乏力,结构亟待优化。7月企业短期贷款减少5500亿元,同比多减1715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300亿元,同比少增1412亿元,而票据融资新增5586亿元,同比多增1989亿元,票据冲量现象较为明显,信贷结构亟待优化。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结构调整的持续深化存在阵痛,以基建、房地产为代表的传统动能明显下行,而高技术制造业、轻资产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不断提升,但并不能完全弥补传统动能的缺位,且由于该类产业对信贷依赖度不高,因此对公贷款对信贷规模的支撑有所减弱。
居民加杠杆意愿弱,政策刺激将是需求回升的关键。7月零售短期贷款减少2156亿元,同比多减821亿元,新增零售中长期贷款100亿元,同比多增772亿元。零售短贷方面,居民需求仍然悲观,但伴随着“以旧换新”系列政策推出后,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的落地支撑,预计居民有望部分回暖,利好零售短贷的需求改善。中长贷方面,在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的专栏文章中提出,“完善住房租赁金融支持体系,盘活存量去库存助力启动住房租赁业”,预计下一阶段,住房租赁有望成为地产去库存的重要方向,或利好房地产市场的边际回暖。当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的阶段,居民悲观的预期是其加杠杆意愿弱的主要原因,后续政策发力刺激,是按揭需求是否能够回暖的关键。
3. “金融脱媒”现象持续演绎,M1增速环比下行。7月M1降幅环比6月进一步扩大至6.6pct,主要是由于手工补息整改工作完成后,叠加存款挂牌利率的再度下调,“金融脱媒”现象的持续演绎,大量资金由企业活期存款账户流入理财市场。根据普益标准披露数据,截至7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已增长至29.62万亿,接近历史峰值。7月M2增速环比6月上升0.1pct至6.3%,增速中枢如期下行。存款增量来看,7月存款减少8000亿元,同比少减3200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减少3300亿元,同比少减4793亿元,企业存款减少1.78万亿,同比多减2500亿元。财政存款新增6453亿元,同比少增2625亿元;非银存款新增7500亿元,同比多增3370亿元,7月非银存款贡献继续维持高位,而企业存款仍然是最为主要的拖累项,资金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由企业存款账户流出,向理财市场流入的特征
4. 7月信贷需求未见改善,但得益于政府债发行节奏逐步回归常态,低基数效应下社融同比实现多增。企业端票据冲量现象明显,零售贷款出现负增长,一方面是由于金融持续“挤水分”,但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才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信贷需求的回升还需等待后续政策的进一步发力。
行板块配置上,宏观经济复苏较缓,银行业基本面继续筑底,银行股投资按照基本面从强到弱的“选美”策略受经济预期和板块beta影响较大,在当前环境中仍有压力,从确定性强、实现置信度高、安全边际充分等因素出发,高股息策略仍应是银行股投资的主线思路。
(1)经济复苏进度不及预期,企业偿债能力削弱,资信水平较差的部分企业可能存在违约风险,从而引发银行不良暴露风险和资产质量大幅下降。(2)地产、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集中暴露,对银行资产质量构成较大冲击,大幅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3)宽信用政策力度不及预期,公司经营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可持续,从而对公司信贷投放产生较大不利影响。(4)零售转型效果不及预期,权益市场出现大规模波动影响公司财富管理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