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Q4的A股策略报告中,我们调整了一些观点,提出“曙光乍现,但隧道很长”,不再看空、不再像之前那么谨慎了。
目前,曙光乍现的观点已经得到初步验证,那么后续反弹的幅度和结构怎么看?
1、6月指数突破3400点,隐含了非常强的疫后复苏预期,当时地产销售改善、政策应出尽出,最终体现在中长期贷款增速时隔一年首次回升。
2、7月初在中期策略《牛熊转换“三部曲”》中,我们提出中长期贷款回升可能不可持续,经济复苏为时尚早,警惕市场和赛道调整的风险。
3、7-8月,疫情反复、地产低迷、中长期贷款增速连续新低,此前经济全面复苏的预期破灭,但市场的调整相对理性,且更多反映了当期基本面的状况。
4、9-10月,各类政策发力,央行分别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地产融资进行加码,同时叠加设备更新贷款发力,中长期贷款增速没有更差。
5、然而,这一阶段,代表中国经济的三大β,大金融、大消费、港股进入主跌浪。事后来看,这些板块下跌背后,更多演绎的是中长期的悲观因素,比如海外通胀和利率长期维持高位、国内地产长期衰退、疫情压力难以解决。
6、恰恰是这种长期矛盾的短期化,才使得市场演绎了极度悲观的预期,最终也导致300非金融指数的股债收益差时隔一年半,从+2x标准差消化到-2x标准差。
7、也正是基于此,在4季度策略报告中,我们提出“曙光乍现,但隧道很长”,并调整观点,不再看空。
8、过去一周,导致市场9-10月大幅调整的几个长期因素,同时都出现了一些改善迹象:美国通胀、疫情、地产。因此,指数将9-10月的下跌修复掉,应该是比较合理的预期。
9、能否打开更进一步的指数空间,取决于市场能不能预期到一个比较清晰的经济复苏路径。考虑到疫情和地产问题的复杂性、也考虑到中美库存周期仍处高位的状态,经济磨底的状态可能会维持比较久,隧道仍然很长。
10、板块上,首先情绪修复的是9-10月过渡演绎长期悲观预期的港股、大消费、大金融,这也有利于稳住大盘指数,避免系统性风险。随后,在中国经济复苏路径清晰之前,市场主线大概率回到〖内需且与总量经济关系不大的方向〗,包括:大安全、海风大储、工业互联网、动保、电力、医疗服务。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风险,国内外不可预测事件风险,业绩不达预期风险等。